可借 100 冊
內容簡介
語言伴隨著人成長,從無到有,實際上是慢慢浸入人的血液、骨骼、肉體,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是比思維和思想更深層的東西,思想本質上是語言的延伸。
本書主要討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文學的影響,特別是討論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討論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還討論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文論的影響。對一些重要的語言現象、文化現象比如「新名詞」現象、「新話語」現象、「字思維」問題、「人文精神大討論」問題、「文化衝突」問題、「讀古書」問題等進行了分析,對一些話語如「啟蒙」、「救亡」、「風骨」進行了語言學分析。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討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文學的影響,特別是討論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討論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章節
- 中國現代文論的歷史過程與語言邏輯 ── 論 80 年代新名詞「大爆炸」與 90 年代新話語現象(p.1)
- 話語復古主義的語言學迷誤 ── 論中國現代文論的現狀及其趨向(p.20)
- 80 年代新名詞與 90 年代新話語現象語言文化論(p.44)
- 中西文化交流與現代漢語體系的形成(p.54)
- 「字思維」語言學辨論(p.68)
- 漢字 · 漢語 · 漢文化(p.78)
- 重審中國近現代「啟蒙」話語(p.96)
- 「啟蒙」與「救亡」關係之再認識(p.110)
- 文學翻譯研究與外國文學學科建設(p.124)
- 人文精神討論中的文學理論批評述評(p.141)
- 學術大視野與文化建設(p.154)
- 讀古書與現代知識份子(p.175)
- 也談新時期為何未能產生大師級作家(p.192)
- 社會科學的經濟力量(p.198)
- 重談亨廷頓的「文化衝突」理論(p.204)
- 劉勰「風骨」理論通詮(p.216)
- 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本考論(p.239)
- 論「修改」對金庸武俠小說的經典化意義(p.253)
- 論「神示蒼生三部曲」的藝術特色(p.268)
- 葛昌永散文散論(p.278)
- 第四代「文革」文學 ── 讀何志平長篇小說《心》(p.286)
- 後記(p.293)
同作者書籍